为贯彻落实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5.0版改革政策,2021年12月22日,本市召开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专场新闻发布会。会上,市发展改革委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北京以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围绕“减环节、减时限、减成本”和“增强公开透明度和扩大市场开放度”,在招投标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的进展成效和下一步举措。
2021年1-11月底,共有12661个工程建设招投标项目依托本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系统实现了电子化交易,交易金额10782.56亿元。这些交易网上签订合同时间由原有的28天提高至10日内;7天内完成工程款网上支付,支付时间相比电子化前减少23天,;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投标担保及履约担保,共开具电子保函2771单,涉及保证金3.88亿元。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平台资源优化利用、数据能级显著提升、服务管理高效协同,工程交易服务精准发力、提质增效,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新阶段,结合“创新 活力”北京营商环境5.0版改革政策,各项改革任务将继续落细落实,切实做到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效率。
一是强化存量政策清理长效机制,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近年来,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了政策文件3年定期清理和动态更新公开工作机制,2016年、2019年、2021年三次组织开展存量招投标政策文件专项清理,共废止了24件、修订了3件文件,形成《北京市现行招标投标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在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公开,明确未纳入目录的文件不得作为行政监管依据,“清理”后,共保留地方性法规1件、市政府规章1件、规范性文件76件。
今后,存量政策清理仍将持续加强。将全面取消各行业监管部门对招标文件审核;清理招标人在招标投标活动中设置的注册资本金、设立分支机构、特定行政区域、行业奖项等不合理招标要求;畅通招标投标异议、投诉渠道,强化招标投标活动事中事后监管,营造良好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氛围。
与此同时,推进招投标市场主体信用机制建设。探索建立信用信息管理、公开、共享、运用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汇集市场主体违法违规信息,实现各类信用信息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共享共用,分类建设信用修复机制。
二是推动数字化、改革纵深发展,打造公共资源交易智能化服务。
本市全面落实“互联网 数字化”理念,对标国际先进的电子采购平台信息化系统,先行制定出台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系统数据规范1.0、2.0版,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系统完成了与大数据平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平台、各公共资源交易子系统、信用北京等市级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及时共享,逐步实现交易服务从电子化向数字化服务转型,积极推动由传统的“现场服务”向“线上场景化服务”模式转变,为加快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夯实了工作基础。
新阶段,将进一步深化统一赋码、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专家管理、统一项目立项信息共享、统一机构基础信息共享、统一担保金融服务等业务协同服务,推动交易信息体系互融互通。
同时,创新打造市场主体数字空间。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将以市场主体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基础,完善市场主体一站式名片、市场主体用户认证体系、市场主体政务信息综合查询服务、创新担保金融服务等交易服务内涵,推动由传统的“现场服务”向“线上场景化服务”模式转变。
三是构建管办分离、服务高效机制。加快整合组建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一步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和管理体制,依法规范服务行为,推动交易服务标准化;梳理明确各行业监管部门部门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监管职责,形成组织科学、管办分离、服务高效、管理规范的工作体系。
四是创新监管体制,保障交易公开透明。良好的营商环境,必须有完善的市场监管体制作为支撑。建立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行政监管平台,为公共资源交易行政监督部门提供各类公共资源交易过程监督功能,市、区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可依托监管平台按照各自职权,对交易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过程监督。
在新一轮的营商环境改革中,北京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聚焦招投标市场交易主体关注的重点、难点,对标对表国家决策部署要求和国际国内先进经验,持续深化招投标领域“放管服”改革,打造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监督、管理“一张网”,助力北京打造更加公开透明、更加高效便捷、更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